<<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时势成就了《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首词开篇,展开了《三国演义》,多少乱世英雄,能人异士;多少战火纷飞,龙争虎斗;尽在其中。百年历史,万世传奇!

 

历史的车轮压过了多少岁月,那昔日的英雄亦早已不在,而《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却至今流传,然其中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三国演义》给我的总体感受是:时势成就了《三国演义》。

 

都说《三国演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看完以后,发现确实是这样。可虽是如此,但经典始终是经典,《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艺术作品并没有因其三分虚构而失去它的价值。相反,它百世流传。那么,作为一部三分亵渎历史的著作,如何得以流传到今天?在我看来,暂且不说《三国演义》的文学艺术特色,就当时的时势来说,也足以成就《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被称作是 “以文乱史的文本,兴妖造神的艺术”。无论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还是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关云长,或是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的诸葛亮,亦或是气度狭小的周瑜……明显的是在亵渎历史的真实性。而其之所以能成为一部经典流传于世,一是因其符合自三国以来人民大众尊刘抑曹鄙吴的思想。《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即可看出其是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的;《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朝末年汉民族反抗元朝异族入主中原的农民大起义的背景之下,在受尽了蒙古族凌辱的情况下,汉民族人民极度渴望能将蒙古人逐出中原。《三国演义》的出炉,在反应三国历史的同时,又或多或少的体现了明朝的社会实际,间接的道出了汉民族人民的心声,在这种形势下,《三国演义》的百世流传也在情理之中。二则因其符合封建正统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统治阶级。在封建社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提倡君权神授、江山一统、三纲五常等思想,《三国演义》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了这些思想,这对它的流传无疑是提供了很大便利。

 

于是,在这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统治阶级认可的时势下,成就了《三国演义》,使《三国演义》的价值经久不衰!

aran816小学看了一次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最近看了一回原版。读的很慢,所以,看了很久,也回味了很久。觉得真的,特别特别有意义,愧疚的是,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还没有系统地读过《红楼梦》,所以,总是听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很多,千姿百态。但我觉得《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就被描写得栩栩如生了~我喜欢诸葛亮~~虽然有些故事被作者神化了,但我还是觉得他真的很神~~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